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文字新闻
激发乡村办学活力 让孩子就近“上好学”
发布时间:2021-08-23    来源:瑞安日报

  农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地位。解决了“能上学”的问题,义务教育“乡村弱”问题怎么破解?如何让乡村孩子就近“上好学”?为此,我市出台《瑞安市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教共体建设,通过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等多种模式,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激发乡村办学活力。

  “教育联盟”先行 教共体实现融合

  2017年起,我市率先探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现代学校联盟”,有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效破解“学区房”“大班额”困局。以芳庄学校为例,2018年,芳庄乡户籍适龄儿童有200多人,但芳庄乡学校招收的一年级新生只有3人。生源外流、教育成本高,学校难有办学活力。如今,该学校学生人数已有263人,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这得益于2019年,市教育局将芳庄乡学校委托给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管理办学 。此后,公办性质的芳庄学校成了新纪元教育集团的一分子。公办学校委托优质民办学校管理办学,这是温州教育史上的首次尝试。

  推进联盟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把此项改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得到时任温州市副市长郑朝阳批示肯定,《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相继予以报道,接受外地教育部门参观学习达500多人次,推进联盟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创建“现代学校联盟”,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子》被评为2018年度温州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打造“至美教育、学在瑞安”品牌,全力以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先后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等荣誉。2020年年底开始,我市谋划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创建、高质量打造教育新高地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着力破解义务教育“乡村弱”的突出问题,让乡村孩子就近“上好学”。

  推进教共体建设,这不是单向的“输血”,农村学校的特色优势也能反哺城镇学校,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双向融合、共享共用。2021年,全市乡村和镇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将实现教共体全覆盖,具体组建教共体小学32个,初中(含九年一贯制)21个。

  “三种”办学模式 建立考核机制

  “如何破解优质教育城乡不均衡问题,让乡村孩子‘读好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到优质均衡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市教育局一负责人说,离开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现代化。

  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城区或镇区优质学校与乡村或镇区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学校发展模式。

  教共体主要包括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三种模式。融合型教共体建立党政工一套班子,实行统一领导,明确一名校长负总责;人财物重组后由教共体统一调配和使用;校级职数可暂按合并前的职数为基数核定,学校内设机构组织架构及中层职数按精简高效的原则结合实际确定;教师统一招聘,统一培养,跨校区无障碍调配;各校区的施教区范围相对独立、保持稳定;标准化学校评估、校额认定仍以各校区为独立单元。共建型教共体内各成员校法人地位不变、经费独立核算不变、校名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建立共建联盟章程,制订发展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协作型教共体采取城乡结对帮扶模式,指导开展学校德育、教学、党建和后勤等工作。

  记者了解到,其中,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建立健全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融合型教共体内各校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特色形成、绩效奖励等方面实现全方位、一体化考核,共建型教共体内各成员校在特色发展、校园文化、学科建设、教研活动、教学协同等方面实行捆绑式考核,成员校的发展情况作为核心校相关考核的主要依据。此外,协作型教共体采取城乡结对帮扶模式,指导开展学校德育、教学、党建和后勤等工作。

  教共体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关键依靠什么?只有教师们愿意去、留得住、教得好,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此,我市将优先满足教共体内教师的双向交流和城乡有序调动,优化教共体内各学校的师资结构,三年一轮,一律迁编,期满归队。融合型教共体内校区间教师实行无障碍调配;共建型教共体每年教师交流,按不低于成员校教师在职人数10%的比例流动;协作型教共体根据学科要求,指派一定数量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

  力推“六类”举措 提升共建成效

  推进教共体建设,正是要推动城乡学校共同发展、优质均衡,促进乡村学校质量提升与特色化发展。我市还推出了更多举措,以此提升共建成效。

  在编制核定方面,精简收回和挖潜调剂出来的各类事业编制资源,根据实际情况统筹用于补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向教共体核心校适当倾斜。融合型教共体核心校与校区编制、岗位、师资应统筹使用和管理。共建型教共体核心校与成员校之间交流的教师,其岗位等级由流出学校实行单向控制,确保教师交流后聘任职级不低于交流前。

  在职称评聘方面,优先考虑教共体内流动到乡村学校任教教师的职称评聘。教共体内从城区学校(校区)流动到乡镇学校(校区)任教,视同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共建型和协作型教共体内核心校教师到成员校任教满三年且继续在山区(即马屿、高楼、湖岭和陶山片区)学校任教,并符合高级教师职称晋升条件的,不占成员校(校区)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符合中级教师职称晋升条件的,若学校无空余职数的,由市教育局予以统筹解决。

  在评优评先方面,各类评优评先名额比例向教共体学校倾斜。提高交流到成员校(校区)任教教师的师德考核和年度考核“优秀”比例,以教育学区年度辖区成员校(校区)流入教师总人数为基数,师德考核和年度考核“优秀”人数比例上浮五个百分点,并单列进行核算。教共体核心校校长年度绩效考核奖金,视成员校(校区)规模及成效情况予以上浮10至20%。

  在绩效考核方面,根据教共体核心校教育履职、作用发挥、建设发展等考核情况,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对考核优秀的教共体适当倾斜。教共体学校结合岗位贡献、工作量等因素,优绩优酬,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优秀交流教师在干部提任时优先考虑使用。

  在教学质量考核方面,教共体内成员校(校区)教学质量年度考核Z值较上年度提升5分及以上,按毕业班每班一万元予以奖励。核心校本年度获得教育教学质量奖,且成员校(校区)Z值提升5分及以上,给予核心校教育教学质量奖按1.2系数拨付。教共体内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计算时,直属学校统一划归到成员校(校区)所在的教育学区,学区属学校原则上按各自学区分别计算。

  在农村教师特岗津贴方面,将高楼和湖岭教育学区片区内学校任教的教师特岗津贴调整为800元/月;马屿和陶山教育学区片区内学校任教的教师特岗津贴调整为600元/月。教共体内交流教师生活补助,按原规定执行。

上一条:我市加快打造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下一条:瑞安市组织召开基督教团体班子成员半年度学习座谈会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