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功能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瑞安市数字经济发展五年倍增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瑞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1月23日
瑞安市数字经济发展五年倍增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数字经济五年倍增实施方案的通知》(温政发〔2018〕23号)要求,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实现我市数字经济五年倍增,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在数字产业化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方面取得重大成效。到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总量达到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较2017年实现翻番;争创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
二、主要任务
(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物联网、工业机器人、虚拟现实、大数据等产业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力争到2022年培育3个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新兴产业,引领瑞安高质量发展。
1.培育物联网产业。把握当前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物联网产业基地。一是集聚物联网应用产业,支持企业在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集成等领域的攻关和标准化研究,开发网络互联设备、个人信息终端、新型显示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金融器具、安防设备及数字全媒体、智慧小区、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等相关智能产品。在可穿戴设备、车联网、智能家居、智能健康等领域开展应用试点,特别在智能抄表、智慧停车、智慧路灯、智慧井盖、智慧小区、安防监控等智慧城市领域进行试点应用。聚焦物联网发展平台,重点支持与中国移动重庆物联网公司合作建立的机械和智能箱包物联网(瑞安)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到202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2.发展虚拟现实产业。鼓励VR产业集聚发展,以“视客VR”为引领,整合上下游资源,积极引进VR内容创作团队,打造以“视客VR”为龙头的VR产业生态体系,发展VR硬件、软件设计、平台分发与内容产品,推动VR相关重大项目和发展要素集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VR产业链,打造全国领先的VR产业集聚区和全国VR产业重要的创业创新平台。推动VR领域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的合作,建设VR重点实验室,加快VR领域技术创新步伐。突出发展VR硬件、VR内容制作、VR跨界服务,建设一批VR产业相关的数据中心、渲染中心、超算中心和应用分发平台,强化硬件设计与制造、芯片与算法研发、素材支撑平台开发、素材资源库建设、行业应用开发与推广、产业合作、人才培养等配套服务功能,形成全产业链的产品和服务供应体系。力争到2022年VR产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3.壮大工业机器人产业。依托金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海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绿欧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抛光、焊接、冲压、搬运等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组装;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手爪、专用工具与夹具等机器人功能部件及零部件研发与成产。鼓励我市工业企业优先选购本市工业机器人,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快绿欧机器人产业园、海尚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加强与发那科、ABB、库卡、西门子、新松、埃斯顿等国内外机器人龙头企业的合作,创建机器人创新平台,努力提高我市工业机器人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五年努力,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相关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4.扶持大数据产业。坚持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引进和培育大数据企业,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合作,驱动重大科技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二是进一步完善人口、法人、信用、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库,推动城市大脑建设,实现大数据在工业、农业、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并逐步扩展到教育、医疗、住房、旅游等民生服务领域。三是强化大数据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建设机械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及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与展示平台,建成一座集交流、展示、宣传、服务、交易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力争到2022年,大数据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成为助推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的重要产业。
(二)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利用网络通信、工业控制、集成电路、新型传感器等技术,不断促进传统产业产品和制造流程的数字化升级。力争到2022年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机器联网率达到40%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5以上。数字化技术在主导产业中的应用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市建成10个数字化示范工厂,30个数字化示范车间。
1.推动高端装备产业数字化升级。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推动药品机械、食品机械、包装机械、减速机、油田成套设备、数控成型设备、工程机械装备、激光控制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速装备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抢占高端市场先机。一是要以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产品的融合集成为发展方向,加快突破智能数控系统、高精度新型传感器、关键功能部件、网络化系统集成等一批关键智能共性技术。着力推动印刷成套机械、包装成套机械、塑料加工成套机械、制药成套机械、建筑成套机械等产业向光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重点支持希望机械的“多功能泡罩枕包装盒智能一体机”、金龙自控的“海上采油平台采出水处理回用系统”、久恒光电的“智能化阀门密封面激光熔覆专用设备及产业化应用”等产业数字化项目建设。二是积极对接迈迪机械制造网、SaaS智能阀门平台等一批智能制造服务平台,打造一批数字化制造、平台化服务的示范企业。到2022年,打造智能装备数字化制造示范企业5家以上,努力造就一批国际国内高端装备龙头企业,规上智能装备企业年产值突破超300亿元。三是引入首台套保险制度,降低企业研发新产品风险。
2.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数字化升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核心、示范为引领,聚焦重点领域,推进无人工厂与数字化车间建设。一是以技术改造为重点,推进数字化控制技术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各类装备上的融合应用,提升装备数控化水平。引导企业围绕“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目标,将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涵盖制造的全流程,解决工厂从产品的设计到制造、从供应链管理到用户体验的智能化。二是开展车间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建模,推进PDM、现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MES与PLM、ERP系统高效协同与集成。三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的思路,设立瑞安市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吸引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入驻我市,培育一批具有较强集成应用开发和实施能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无人工厂”提供咨询和工程服务。四是支持瑞立新能源汽车电控制动系统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瑞明汽车铝合金铸件智能车间新模式应用项目,汽车座椅骨架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等产业数字化示范项目建设,到2022年,形成汽车零部件行业数字化工厂5个以上,数字化车间20个以上。
3.推动时尚产业数字化升级。全面推进鞋服、箱包、眼镜等时尚产业数字化升级。一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深度集成应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内部管理和生产的数字化管控,联合配套服务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制造。二是推进数字化时尚创新基地建设,聚焦时尚设计、时尚产品、工艺美术等领域,成为时尚产业对外宣传和展示的主要平台。三是引导中小微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业务系统的云端迁移,加快设计、管理、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依托大东、环球、人本、鸿一箱包等骨干企业,扎实推进“鞋服云”“箱包云”等行业云平台建设,积极推广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模式。培育10个左右工业设计中心,力争到2022年,规上时尚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时尚产业重点领域产值年均增长率8%以上,数字化贡献率达50%以上。
4.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根据省政府“1+N”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思路,以阿里巴巴SaaS平台为基础,以我市工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与清华紫光、用友网络、新华三等企业开展合作,推动工业生产技术、知识、经验、模型等工业原理封装成微服务功能模块,建设面向汽车零部件行业、机械行业、时尚轻工行业的工业互联网PaaS平台,鼓励互联网企业、软件开发企业、工业企业等多方主体开发工业APP,解决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在线监测、运营优化、预测维护等具体IaaS应用服务。引导中小微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到2022年,培育3个行业具有国内领先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30家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示范企业,新增上云企业6000家。
(三)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一是鼓励工业企业、商贸企业积极发展B2B、B2C电商,发挥人本、环球、大东等电商领军企业的示范作用,推动企业借助阿里巴巴、亚马逊、eBay、速卖通、WISH等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大力推动汽摩配行业跨境电商发展。培育发展本土平台型电商企业,引导更多企业入驻电商平台。二是发挥电商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着力推进“电商惠农”,推动农业企业或者合作社触网,大力发展生活类电商服务业。依托重点社区推进社区商业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开展网上送餐、生鲜配送、代收快递、社区维修网上预约等业务。三是健全电商生态圈,以侨贸小镇作为重点电商产业发展平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汇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应用企业和服务企业,抓好京东配送中心、瑞安互联网+产业共享服务中心、赛伯乐跨贸云平台、易达电商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汽配、鞋帽、服装、箱包、进口商品等五大产业电商基地,完善电商产业链,到2022年实现网络零售额突破500亿元。
(四)积极发展数字旅游。一是深化旅游大数据应用,进一步夯实景区、酒店、民宿、旅行社、购物商场、交通、气象等旅游基础数据资源,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二是加快推动旅游大数据平台省、市、县三级对接,积极探索基于旅游大数据的智慧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等新模式。三是重点建设基于智能移动和商业数字电视本地屏终端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旅游信息咨询体系,为市民提供查询、预订、互动、体验等为一体的智慧化旅游服务。
(五)加快发展数字农业。一是加强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技术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应用,采取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农产品溯源跟踪等措施,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二是建设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引导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建设数字植物工厂、养殖工厂、育种工厂。三是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开发,探索建设基于卫星遥感、航空无人机、田间观测一体化的农业遥感应用体系和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四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数字化技术,积极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利用广播电视台品牌栏目的优势,打造云电视“瑞安农业”本地屏,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五是借力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广我市特色名优农产品,实现农名增收。三是依托农业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各类农业资源要素、生产经营、产销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升农村综合数字化服务水平。
(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依托四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和铁塔公司,聚焦NB-IoT窄带物联网、5G等新型移动通信技术,扎实开展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围绕“云-网-端”协同发展的网络架构,打造宽带、泛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城域网网络结构,力争城域出口带宽达到2T。加快通信铁塔全市“一张网”建设,加强5G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协同落地,全力推进“社会塔”和“通信塔”的双向转换,力争五年内新建、改造通信铁塔基站5000个。二是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WiFi)的扫盲补漏和质量优化,建设无线城市。三是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重点地下管线、建筑设施、景观景点、环卫、交通、大气质量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广泛部署物联网传感终端,形成物联网网络,推进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演进和升级换代。四是全力改造绿色、安全的广播电视网,升级全新的“4K智+”机顶盒,实现4K超高清频道的开通,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养、智慧安防、智慧家居、体感游戏等全新功能的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
(七)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围绕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五大职能进行系统性数字化重塑,运用数字手段推进政府部门工作流程再造,促进观念转变、职能转变、流程转变和数据共享。一是推进“掌上办事”,深化浙江政务服务网瑞安平台移动端(“浙里办”)功能开发,结合第三方移动互联网平台,逐步扩大手机、自助终端的受理事项范围,在全市布设便民服务终端,实现常用高频服务事项“就近自助能办”“全天候可办”“全城通办”,构建“网上办事为主、自助办事为辅、服务大厅兜底”政务服务新模式。二是推进“掌上办公”,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与运作方式,全面梳理门户网站、OA系统、“钉钉”平台中的办公类和政工类应用,理清平台边界,整合相关业务,强化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文件等应用。三是围绕政府履行职能需要,按照统一标准,大力推进各部门业务的专业应用创新,逐步实现政府履职数字化全业务覆盖、全流程贯通。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应用的数据支撑,打造企业服务、教育医疗、社会治理、防汛抗台、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一批超级应用,统筹数据资源、突破部门边界,进一步简化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建立更加扁平、高效、灵活、协同的业务流,提升政府宏观分析、决策调控效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成立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经信、科技、财政、文化、农林、风景旅游、招商等相关单位参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负责数字经济发展日常工作,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市统计局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数字经济调查和统计方法,密切关注重点统计指标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运用科学统计方法进行实际推算和定期开展跟踪监测,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局(林业局)、市商务局、市风景旅游局、市金融办等要围绕重点任务,部署和推进相关领域数字经济发展。
(二)做大做强集聚平台。发挥好重大平台的主引擎、主战场、主渠道作用,结合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和东新科创城建设布局,整合产业平台,打造多能级承接平台,形成若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集聚区。围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物联网、汽车电子、工业机器人、虚拟现实、智能装备等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示范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数字农业等产业。
(三)凝心聚力招商引资。各功能区和重点乡镇(街道)要把握前沿领域,紧盯新兴产业项目、产业转移项目和市场机遇项目,制定招商地图,精准招商、敲门招商、定点招商。依托浙南产业集聚区、东新产城融合带等产业集聚区,利用好我市的产业链优势,招引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的新型通讯、传感器等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招引一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助力产业升级。
(四)持续优化人才支撑。依托我市人才新政,不断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推动双创人才集聚。切实加强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院校的合作,在我市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所,为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力争五年内增加与重点院校合作的数字经济创新类平台5家以上。利用好温州大学、肯恩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大专院校资源,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定向培育数字经济人才。力争每年新增数字经济高端人才200人以上,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不断强化资金保障。加强对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市经信局及其他有关部门要制定促进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并与市金融办、人行瑞安市支行、银监瑞安办事处等主管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进一步研究降低数字经济企业的融资门槛的政策措施,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市财政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体系。